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陈家村千头牛万只羊良种繁育中心,为受灾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,实现群众稳稳的幸福。
在大河家镇陈家村集中安置点不远处的山脚下,几十座牛羊圈舍整齐排列,与田间金色庄稼构成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画卷。
走进陈家村千头牛万只羊良种繁育中心,一座座现代化标准圈舍次第铺开,育肥间、消毒室、草料棚、拌料机等设施一应俱全。一旁办公楼内的电子大屏上,实时显示全县养殖龙头企业、养殖场状况,管理人员能随时掌握牛羊圈舍、饲喂草料、打针防疫等现场情况。
陈家村千头牛万只羊良种繁育中心羊场。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 摄
“一个月前,我们从环县拉来了500只怀孕的母羊,目前这些母羊开始陆续产崽,已经有70多只‘羊宝宝’诞生。”积石山县畜牧发展中心主任马清祥告诉记者,目前繁育中心正在精心挑选3500只基础母羊和100头西蒙塔尔基础母牛,10月底将进行人工授精。
繁育中心项目占地196亩,牛舍羊舍25栋,总投资3659.9万元,预计年均产值达到2500万元以上。马清祥说:“繁育中心最近卖了3000只育肥羊,向当年建成、当年见效的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。”
积石山6.2级地震发生后,陈家村、四堡子村732户群众需要集中安置。
搬进新居,意味着开启全新的生活方式。
为了带动两村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,在灾后恢复重建中,当地规划在陈家村安置点附近建设一座牛羊繁育中心,由此,陈家村千头牛万只羊良种繁育中心应运而生,繁育中心通过入股分红、吸纳就业、土地流转等方式,让受灾群众搬得舒心、就业放心。
来自陈家村的饲养员马尕西木挥动扫帚,正在清扫羊舍。“喂羊、打理圈舍,不是什么重体力劳动,离家也近。”马尕西木说。
繁育中心八成务工人员是受灾群众。“在政府的帮助下,我们在温暖的板房里度过了个冬季,随后完成了房屋维修加固,生活也恢复了正常。”马尕西木不等不靠,修缮好房子,6月起来到繁育中心务工,每月可以拿到3500元,靠自己勤劳的双手,在家门口开启了新生活。
马清祥介绍,“繁育中心不但提供就业岗位,每年还为732户搬迁群众每户分红1000元,以低于市场价格向当地群众提供良种母牛和母羊,借此提高群众养殖积极性,降低养殖成本。”
在大河家镇梅坡村、甘河滩村,刘集乡刘集村,还建设了肉羊、肉牛标准化养殖场和饲草加工厂及配送中心。
“这些项目运营后,将带动积石山县饲草种植、物流配送、劳务承包等上下游相关产业协同发展,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蓄势赋能。”积石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文房说。
临夏州积石山县冬季清洁取暖农村煤改电项目正在有序推进,确保当地群众温暖过冬。
为了帮助群众就地就近就业,带动群众增收致富,积石山县全力推动富民产业发展,落实好“一圈一棚一股一贷一岗”联农带农扶持政策,加大产业扶持项目建设力度,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。
在积石山县灾后农户产业扶持项目韩陕家蔬菜大棚,一株株嫩绿的樱桃番茄苗长势喜人。工人正手持剪刀,小心翼翼地为每株秧苗做植保、拉吊绳。
正在给秧苗拉吊绳的工人马组力哈,是韩陕家村人。家里的房屋在地震中受损严重,拆除后进行了原址重建。“新建的房子比以前要更结实,住上更舒适。”马组力哈对记者说。
马组力哈和丈夫靠种地和养羊为生,听说新建的大棚招工,她便到大棚里务工,每天有120元的收入。
栽苗、管护、采摘……马组力哈此前没有种植大棚的经验,进入日光温室后,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,逐渐掌握了技巧,现在已经干得很熟练了。
韩陕家蔬菜大棚为附近受灾群众创造更多务工岗位。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 摄
“家里养了十几只羊,年龄大了去外面打工不方便,现在能在家门口务工,赚钱和顾家两不误。”马组力哈说,大棚种植蔬菜收益高,等攒些积蓄,我们家也搞大棚种植,把日子越过越好。
每座大棚都有自己的“主人”,大棚入口的标牌上清晰标明受灾群众信息。积石山县农业农村局干部张印海说:“我们通过在安置点配套建设农业产业项目联农带农,144座大棚能带动864户受灾群众增收。同时,发挥示范效应,让更多群众通过投身到现代设施农业,有稳定可观的收入。”
积石山县加快设施农业产业升级,计划3年新建高标准现代设施农业日光温室500座、钢架大棚500座。目前,大河家镇韩陕家村、梅坡村、关家川乡何家村3个集中安置点的283座日光温室基本完工,种植了西葫芦、黄瓜、甜瓜、西瓜等果蔬。
(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沈丽莉 王虎 彭雯 视频摄制:新甘肃·每日甘肃网记者王梓懿 龙毅 )
责任编辑:韩小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