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千里捎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?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“六尺巷”的故事昭示人们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,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。这个故事如今在东乡县有了新的版本,让我们一起走进东乡县来欣赏这个新的“六尺巷”的故事。
庄廓(宅基地)在农村,被视为农民的“命根子”。然而,东乡县赵家乡赵家村朱家社75岁的马成褔,为方便群众出行,无偿出让自己近3米的庄廓(宅基地),支持村社道路的拓宽,他的这一做法,在当地已传为佳话。
事情还要从头说起。为全面推进“美丽乡村建设”,改善当地群众的人居环境,村社交通是否便利,成了衡量的另一项指标。为此,东乡县赵家乡率先发力,把整乡的村社道路建设,列入到了当前的重点工作中,而赵家村朱家社的这条村社拓宽道路,便是其中一条。据临夏州农科院派驻的帮扶干部曾有韬介绍,这条拓宽路既是村道,又是社路,是通往墙头村苟家社等隔壁村社的一条主路,这条路直接关系到整村群众的出行和这里的发展,如何改造这条路,一直是帮扶干部的一件“心头事”。
马成褔老人的这一“行为”,让在场的干部群众出乎意料。面对着周围群众另眼和质疑,他主动说道,“我都一把年纪了,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都走了70多年。以前,这里一到天下雨的时候,这路泥泞难行,大家都出不了门,遇到急事急死人,这条路在很大程度上,还阻碍了我们庄子(村)上的发展。”“听说,乡上要拓宽我们这条路,对老百姓来说,这是一件大好事,我们应当要全力支持才对。我自愿出让路需要的一部分庄廓(宅基地),用于路的拓宽,方便社员们(群众)出行。换句话说,也是给我的子孙后代留了一条路。”话虽糙,理却不糙,简单朴素的几句话语,道出了75岁老人最真实的想法。
俗话说,“心善之人,定有好事临门。”今年,赵家村朱家社刚好有危旧房的改造计划,经征求马成福本人同意后,给他家申报了2020年的危房改造项目,目前,也已开工建设。
在帮扶干部曾有韬处了解到,在赵家乡赵家村朱家社,马成福老人可谓是这里的“大户”,全家有12口人,是建档立卡户,也是2020年的检测户。人口虽多,但家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却很少,与其他农户相比较,家庭生活相对贫困。对此,作为社长的帮扶干部曾有韬,却为马成福一家人的生活操碎了心,他三天两头就往老人家跑,粗略估计,去马成福家的趟数已过30多次。入户中,曾有韬详细了解情况,制定帮扶计划,为马成福家争取羊舍牛棚、帮助申请慢病卡、申报残疾人补贴等,同时,还给他讲解了村社道路拓宽的好处,在曾有韬真情帮扶之下,马成福一家人的生活慢慢也发生了变化。
出让3米庄廓地,为群众出行让了路。“我们朱家社的队长(社长),在整个赵家乡帮扶干部中,应该首屈一指,工作最认真、态度最好、为人最踏实,我们群众还从没见过像他(曾有韬)这样的,为老百姓实心实意办事的好干部。”这里的群众在赞扬马成褔善举的同时,也还提到了曾有韬等一批帮扶干部,在他们心目中,曾有韬最优秀。(通讯员 张有智 摄影报道)
责任编辑:韩小月